上海春城10#、11#地塊規劃及建筑設計方案文本(130MB).pdf
進入下載頁 上海春城10#、11#地塊規劃設計說明
一 項目概況
上海春城位于上海四大住宅示范區之一的春申住宅區內的10#、11#、12#地塊,項目于1998年正式啟動,目前12#地塊正在實施階段。為符合市場的需要,10#、11#地塊開發建設的目的是創建一個能體現現代生活社區功能需求及視覺享受的住宅區,滿足人們對環境生態的需求,使居住者享受到更多的陽光、空氣和綠地。
10#、11#地塊擬建相當規模的公建,作為整個春城的配套設施,其中包括27班的九年一貫制中小學,9班幼托,商業街等,并設置20000m2中央公園,作為春城的小區級游園。
二 設計依據
1. 滬計投便字(99)第374號文(上海市計劃委員會投資計劃處公文辦理便函)
2. 上海市閔行區規劃局規(98)157號文——關于春申住宅示范區的10#、11#、12#地塊規劃設計方案的批復。
3. 業主提供的地形盤片。
4. 相關設計規范和技術規定。
三 設計構思
1. 重視小區內部環境的基礎上,考慮對城市面貌的影響。
2. 尊重12#地塊原有的空間秩序,保持春城的整體性和延續性。
3. 在嚴整格網的基礎上扭轉軸線,創造空間趣味,打破沉悶氣氛。
4. 分區合理,各區域聯系緊密,但互不干擾。
四 總平面設計
1. 以一條流暢、動感的環路作為道路骨架,既延續12#地塊的格網,又創造全新視覺線路。
2. 以一條弧形道路連接春申路和蓮花路,緩減小區車流對城市干道的沖擊,并劃分商業區與居住區,避免外來人員影響小區內部。
3. 以2萬平方米的中央公園為中心組織空間秩序,環形道路以內布置6層的躍層式住宅,環路外布置11躍12層的小高層板式建筑,使整個小區的住戶都能欣賞中央公園的美景。
4. 沿城市干道和相鄰小區布置學校,主要教學樓退春申路80米,以減少噪音的影響。沿主干道布置250米標準跑道,遠離住宅用地。教學樓、綜合樓及住宅與田徑場山墻相對,減少影響。
5. 幼托設于主要出入口內側,并在幼托出入口設綠島,既便于居民上下班接送孩子,又避免對主要機動車流的影響。
6. 集中綠地從中央公園一直延伸至春申路和蓮花路的商業區,商業區正對綠地開辟視野通廊,生態美景對來自主要人流方向的人群產生強大視覺沖擊,吸引潛在購買力。
7. 住宅通過次級環形道路組織鄰里單元,每單元規模較小,形態在統一中小變化。試圖創造親切的尺度和家園的易識別性,給民居以歸屬感。
8. 呼應12#地塊的商業建筑在騰沖路設計商業用房以形成商業街,商業街較低矮,尺度宜人;位置適中,便于對整個小區的服務。商業街中部段開,展現中央綠地,便于12#地塊居民游憩。
9. 停車方式
① 機動車
a. 小高層設置集中的地下車庫,并結合消防登高場地和回車場布置地面車位。
b. 多層住宅底層機動車停于自家庭院內。摟上二戶機動車部分停于山墻間地面車位,部分使用小高層部分的地下車庫。
c. 沿春申路與蓮花路的商業綜合建筑下設計地下車庫,供服務公寓和商業內外部車輛的使用。
d. 學校沿內部主干道路面解決停車。
② 非機動車
a. 小高層利用結構埋深設置地下自行車庫,多余部分作為住戶儲藏室。
b. 多層住宅戶型大,非機動車少,每鄰里單元設計小停車棚。
c. 商業建筑在廣場和路邊設置自行車位。
d. 學校設置集中自行車棚。
五 小區公建配套:詳見附表三
六 建筑造型設計
中西兼容是海派文化的獨特之處,在當今住宅造型一味歐陸古典化或缺乏個性的純“國際式”的市場中,我們追求合適上海人審美情趣和能體現海派文化的形式,追求溫馨親切的家居氣氛。
七 市政工程規劃
1. 規劃原則
①充分重視市政設施在居住區中的物質支撐作用,認為市政工程設施是居住區的生命線系統,市政工程設施對于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創造舒適、安全、方便、優美的生活,促進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本區的市政工程設施規劃充分反映先進的科學技術、可持續的環保理念、高尚的生活需求、宜人的居住環境。有關設施的布置和工程系統的選擇充分體現節地、節水、節能的理念,既體現適度超前,又有利于實施操作。
③本區中各項地面設施除了滿足功能上的要求外,在規劃時,將其作為空間構成要素進行布置,并在建筑形式上要求與小區總體建筑風格相協調,克服以前市政設施影響小區空間布局(如建筑風貌)的弊端,尤其注意將設施的功能與空間景觀相融合。
④堅持動態和可持續開發的理念。各組團內的市政工程設施和管線根據開發分期保持相對獨立性,以便于分期開發。同時,又注意各分期市政工程之間的相互銜接與呼應,以便于滾動發展,最終形成完整的住區。
⑤本區的市政工程管線全部地下敷設,以創造優美的空間環境,并且盡量一次敷設到位,確實沒有條件實施的,預留管位,以利于后續發展。
2. 給水工程
① 用水量計算
●根據上海市總體規劃,并參照中等發達國家情況確定用水量標準。
●用水量標準
居民生活用水按最高日 300L/人.d
公共建筑用水(建筑面積) 12L/m2.d
市政綠化用水(用地面積) 2L/ m2.d
消防及未預見用水 以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0%計
●本區最高日用水總量約為1820m3/d。
②水源選擇
本區水源主要來自春申路和蓮花路路下的城市給水管道,在小區內形成環網,以加強供水可靠性。
③管網布置
●小區干管管徑DN200
●給水管布置在小區道路的西北側,敷設在綠化帶或人行道下,埋設控制在0.6-1.0m左右。
●給水管材選用球墨鑄鐵管,入戶管選用UPVC管、銅管或鋼塑復合管。
④優質飲用水供應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對水質的要求日益增強,所以應考慮優質飲用水的供應問題。
●比較通用的方法市桶裝供應和家庭用凈水器,可由用戶根據情況選擇。飲用水桶裝供應方式,應由物業管理人員定時派送到各用戶,桶裝水集散站可設在中心會所內。
●本區亦可考慮采用優質飲用水管道直接供應的方式,即在本區設一座飲用水凈化站,將自來水凈化處理后,由專用的飲用水管道輸送至各用戶,從而達到用戶擰開水龍頭就可直接飲用的目的。
3. 污水工程
① 污水量測定
本區污水主要來自家庭和公建,取0.9的排供系數,則本區污水總量約為1600 m3/d。
② 污水處理
本區規劃考慮為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③ 管網布置
●結合小區的道路和平面布置情況,使各地塊的污水就近排入城市污水管網。
●污水管道布置于小區道路的東、南側,車行道下,埋深控制0.7-3.5m。
4.雨水工程
①選用上海市暴雨強度公式
q=5544(p0.3-0.42)/(t+10+7lgP)0.82+0.07lgP
參數選用:重現期 p=1年
集水時間 t=10+2t2
徑流系數 ф=0.65
②管網布置
●根據具體情況劃分排水片區,布置雨水管道,使雨水就近排入城市管網。
●雨水管道布置在小區道路的西、北側,置于車行道下,埋設控制0.7-3.5m。
③調蓄水體布置
結合景觀設計,本區規劃時保留一定的水面,利于調峰蓄洪的作用。另外可以作為備用消防水源。
5.供電工程
① 用量計算
本區的居民生活用電標準平均取8KW/每戶,公共建筑安60W/m2(建筑面積),市政及不可預計用電量按上述用電量的10%計,則本區的用電總負荷約為12000KW。同時系數取0.7,功率因數取0.85,則變壓總負荷為10000KVA
②供電系統
●10KV電源線盡量采用單環網方式接線。
●10KV和380/220V線路全部電纜地埋。采用穿硬質塑料套管的方式。
●電纜布置在小區道路的東、南側,敷設在綠化帶或人行道下,埋設0.6-0.8m.
③電設施配置
●鑒于家用電器的增多,導致用電量增高,在設施配置上應該提高標準,以保證居民安全用電。
●電表考慮10(40)A的范圍
●每戶設1個配電箱,分回路用自動開關保護。考慮空調2-3個回路,插座2-3個回路,照明1個回路。
●電氣設備的接地均專設PE線,浴室則用等電位連接有關管道。在總進線開關上作漏電保護器。
6.燃氣工程
①用量計算
參照上海總體規劃要求,本區的平均日用氣單耗3.5m3/戶.d,在高峰日用單耗4.8 m3/戶.d,公建用氣及未預計用氣量按居民用氣量的20%計,本區用氣量均為日4000 m3/d,冬高峰日為5500 m3/d.
②氣源選擇
利用12#地塊的煤氣調壓站,以滿足用氣要求。
③管網布置
低壓主干管道采用環狀網的布置形式,以增加供氣可靠性。
煤氣管道用布置于小區道路的東、南側,敷設于人行道下,埋深0.7-1.2m。
7.通訊規劃
①電話量計算
本區電話按每戶平均兩對線的標準配置,公建按60m2/線的標準配置,則本區所需電話總量最高約為2800對線。
②電話來源
本區電話電纜直接從城市道路的市話管引入,接入各組團的電話交接箱,分別約需4-10孔。
③網絡布置
●管線埋設采用電話電纜套筒直埋方式,支線管道孔數于規格,除應滿足其服務范圍內終期通信線路的需要外,尚預留1-2孔作備用,以適應未來信息技術發展。
●通訊線路布置在道路西、北側,敷設在綠化帶或人行道下,埋深0.6-1.0m。
④有線電視
●有線電視電纜與電話電纜同管引入,直接接入各用戶.
有線電視電纜與電話電纜同管敷設,占用其中的一個孔道
8.消防設計
①小區主干道環繞全區,并與出入口組成一個整體,鄰里內的道路均與主干道溝通,小高層住宅均考慮消防登高場地。
②室外合理布置消火栓。
③建筑單體消防設計按規范配置。
9.人防設計
小高層人防設計采用平戰結合的形式,平時為地下自行車庫及儲藏室,戰時為掩蔽體。面積約為7800 m2。多層人防利用地下汽車庫,戰時為物資庫,面積約800m2。
10.環保設計
①沿城市道路一側建筑滿足退紅線要求,沿街設置商店,學校主要教學摟退城市主干道80米并以山墻相對,以減弱車流噪聲和汽車尾氣對居民的影響。
②小區內主要道路兩側及周邊綠地種植喬木,以阻隔噪聲及尾氣。休閑用地以軟地為主,以利吸聲防塵。
③小區設垃圾生化處理站,住宅垃圾袋裝化,納入物業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