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國際展覽中心規劃設計方案.rar
進入下載頁資料簡介
淮安國際會展中心設計方案說明書
■ 設計理念
淮陰,一個綠水環繞的美麗城市;淮安,一個強強聯合的三淮傳奇;淮安國際會展中心,正是三淮蓬勃發展樂章中的一個亮麗音符。她與國際接軌,形式新穎,定位超前,與三淮發展協調奏出強音。她以一組簡潔抽象的弧線為母題,弧線層層上升,極具升騰感,象征著三淮大地在新世紀經濟展翅騰飛的主旋律,弧線又層層展開,如一朵奇扈仙葩,在三淮大地上綻放。她用自然簡潔的手法解決功能分區、交通組織和兩塊用地的銜接問題,使其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既是展示三淮經濟發展的舞臺,又是對外交流的窗口和城市公共交流的中心。
■ 基地概況
淮安國際會展中心位于淮安市新城市中心——新世紀廣場南側,面向世紀大道——現淮揚路,基地南北長245米,東西寬150米,基地內有一條15米的規劃道路穿過。會展中心主要舉辦國際級、國家級的專業性、綜合性展示活動,是整個淮安市的標志性建筑。
■ 設計依據
淮安國際會議中心規劃設計方案招標書。
淮安市規劃局設計條件通知書。
淮安市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設計方案招標會議紀要。
設計用地紅線圖,區域規劃圖。
現行建筑設計規范,規定和技術措施及其它國家機關規范規定。
■ 總體規劃
主體建筑面向新世紀大道,前面留有較大面積的廣場,提供了充足的室外展區和集會、疏散空間。臨20米寬的城市道路一側設有各類車輛停放場地。
15米寬的規劃道路將基地分為兩個部分,大型室內展覽空間位于西北側,會議中心和賓館位于東南一側,二者通過空中連廊相互連通。建筑退讓距離均滿足紅線要求。
交通組織遵循清晰、便捷的原則。參觀主要人流自新世紀大道廣場方向進入,展廳的西北、東南、東北三側另設次入口;展品可由各向入口進入,方便快速布展;而進入會議中心的人流自15米規劃道路進入;會議入口與賓館入口均單獨設置,門廳連通,人流更獨立;另外又設有商場入口以及廚房貨運入口等。建筑周圍加以消防車道環繞相通。300個展位的室外展區既是室內展區的擴充,又是室外綠地和廣場的一部分,同時也提供了室外集會空間和人流疏散場地。
整個方案平面緊湊,功能多樣,使用方便,投資節省。外觀氣勢宏大,整體感強。主體結構跨度170余米,內部功能分區簡潔而靈活,既能滿足國際性大型展覽的要求,又能部分開放以適應中小型展覽活動的需求,更有充足的室外展覽空間可供使用。會議賓館部分布局清晰,功能豐富,通過空中連廊與展覽中心相連,使二者渾然一體,又分工明確,同時引入街道,增強了場所感。
本方案極力營造具有文化品位的建筑環境,向外界展示淮安人的精神風貌的同時,也讓淮安人民從這里更方便的了解三淮大地和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淮安人民的區域自豪感和公眾凝聚力更上層樓。
■ 展覽中心設計
展覽中心的外形設計本著優美、流暢、簡潔、實用的原則,避免大跨結構所造成的復雜性和造型上的相似性。同時注重細部的推敲,使體量宏大的建筑在接近人的尺度上更親切、宜人,避免大跨結構經常出現的節點粗糙、尺度喪失之感。而且從結構、預算等方面進行論證,控制方案造價,盡可能降低施工的難度,營造精品工程。
展覽中心一層設標準展位524個,四個方向均可進出展品,西南及東北向可進出集裝箱車輛,方便快速布展,節約投資成本。為了能更靈活的使用,大廳根據消防要求劃分為三個展覽空間,形成獨立的防火及功能分區。舉辦中小型展覽時,可僅開放其中的一個或兩個展覽空間。二層為多功能區,可靈活布置,機動控制,用作快餐、茶吧、休息室等,通過空中連廊連接會議中心的二層,便于特殊參觀人流的活動要求。
建筑覆蓋運用世界先進技術----空間網架體系,圍合使用點式玻璃幕墻,輕盈通透。外型如朝陽升起、似大鵬展翼,流暢而有力,緊湊而生動,具有強烈的標志性和可識別性。
展覽中心前面廣場更是成為市民公共活動的中心,不僅有助于新的城市文化核心區的創造,增強公眾凝聚力,同時也構成了高品質的現代城市環境。
■ 會議中心設計
會議中心是融會議、餐飲、住宿、娛樂、洽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筑,同時也是展覽中心的重要服務設施。相比于展覽中心的宏大、舒展,會議中心顯得凝重而精致。沿新世紀大道一側的弧形體量一方面與展覽中心的大跨結構的曲線母題形成對話,另一方面也有很強的引導性。
會議中心一層主要為商場、會議出入口和賓館大堂;二層為餐飲、商場;三層為休閑娛樂中心,包括健身、歌舞、桑拿等娛樂空間;四層為會務中心,設有1000座多功能廳及貴賓接待室、洽談室等。二層可通過空中連廊到達展覽中心的二層部分;四至十層為客房部分,共設150套客房,其中138套為標準二人客房,12套為雙間套房。
■ 空中連廊設計
空中連廊是會展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展覽中心和會議中心相比,顯得纖巧而靈動。紅色覆蓋延續弧線母題,似一朵輕云飄浮在道路之上,建筑之間;廊身簡潔有力,與精美的覆蓋形成鮮明的對比。
■ 智能化系統設計
一、設計依據
《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0/11/18
《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標準》DB32/81-1998
《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城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T50311-2000
《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T16-92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97版)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II6-98
《民用閉路監視電視系統工程設計規范》 GB50I98-94
二、智能系統組成
l.電話和計算機網絡(結構化布線系統SCS)
2.閉路電視監控系統(CCTV)
3.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FA)
4.電于防盜系統
5.電源及接地
6.系統集成(SI)
三、設計原則
參照甲級智能大廈的標準,結合本建筑的特點,進行高標準、功能齊全的規劃和設計。
1.遵守國家法規,滿足業主的設計要求。
2.先進性:充分吸收現代通信、網絡、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科學領域的先進成果,保證系統的整體先進性。
3.經濟實用性:設計方案與設備選型應注意性能價格比,防止片面追求技術超前或片面追求經濟性。
4.可擴展性:由于技術發展日新口號,設計應充分預留技術升級和擴容的空間。
5.易于維護和管理;應采用統一清晰的管理界面和自動化的處理手段,以提高效率,節約管理成本。
四、電話和計算機網絡系統
本工程電話和計算機網絡的通信線路采用結構化布線系統。結構化布線系統要求整個網絡具有實用性、靈活性、開放性和擴展性,并且要求系統投資節省,維護費用低,運作可靠。系統由五個子系統組成:設備間子系統,干線子系統,管理子系統,配線子系統和工作區子系統。
計算機網絡預留與城市寬帶網的通訊接口?赏ㄟ^ISP服務商提供的網絡線路接入Internet網絡。
五、閉路電視監控系統
通過設在建筑各處的電視攝像機,對建筑內、外部的主要區域和重要部位進行監視控制。對以直觀地、實時地、大范圍地觀察、掌握控制區現場情況和記錄事件勢態,及時發現并避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為大廈的安全提供事實依據。通過科學的綜合集中管理方式,實現大廈管理與安全的現代化。展覽中心全面設防,會議中心設防部位為主要出入口、大廳。
系統要求技術先進,布局合理,經濟實用,操作維修簡便。并能有擴充發展的余地。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由前端設備(攝像機、鏡頭、云臺、解碼器),
中心控制設備(控制主機、錄像機、監視器),傳輸電纜等組成?刂浦行脑O在一層保安管理中心。
六、火災自動報警與消防聯動系統
本工程屬一類防火建筑,按一級保護設施設防,采用整體保護
方式;馂膱缶跋揽刂圃O在一層消防控制中心內。
1.火災報警系統
采用總線制集中報警系統。在變配電所、設備用房、各層配電小間、電梯機房、電梯前室、公共走道、電梯并道、辦公室等場所設置感煙探測器。通道等部位設置手動報警按鈕。各層設層顯示器。
2.聯動控制系統
聯動控制由聯動控制器手動或自動控制大樓內各個聯動設備,手動或自動控制消防泵、自動噴淋泵、消防電梯、排煙風機等的開啟和停機,關閉有關部位的防火門、防火卷簾,切除有關部位的非消防電源及接通火災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燈。
3.火災事故廣播
每層設置若干揚聲器,由聯動控制器在火災確認后接通相應樓層的揚聲器進工火災事故廣播。
4.消防通信和電源
消防控制中心設置消防對講電話,消防水泵房、變配電所、消防電梯機房、各層電梯前室均設消防對講電話。同時消防控制中心設專用火警電話及內部通信電話。消防控制中心還設有專用不間斷在流電源裝置,并保證其正常供電。
七、電子防盜系統
本建筑的電子防盜系統為全面設防。在所有的可能發生外來入侵的場所設置(紅外+微波)雙鑒探測器。控制中心設在一層保安管理中心。
八、電源及接地
所有智能化子系統設備都由獨立的電源單獨供電。除電視監控系統和火災報警系統外,其余干系統的機房設備及現場控制、聯動設備,操作機構等用電設備的電源還應設置UPS不間斷電源供給。
九、系統集成
系統的集成要求各子系統系統網絡和系統軟件滿足開放系統的結構要求。各子系統的通信接口和數字通信網絡符合統一的互朕標準,為高層次的系統集成提供方便與可能。
■ 經濟技術指標
總用地面積: 37998 M²
總建筑面積: 38584 M²
展覽中心面積: 16584 M²
會議中心面積: 22000 M²
室內展位: 524個
室外展位: 300個
建筑容積率: 1.015
綠化率: 31%
下載地址
